【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2009.12.05

寶斗里─仁濟醫院─黃氏家廟─古山園旅社─剝皮寮─青草巷─青山宮─繡莊─長壽號茶桌仔店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寶斗里:往日青樓的風花雪月,隨著歲月的變遷,今已殘破卻未歇。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公娼制度始於日治初期(西元1896年),台灣禁娼的濫觴於1946年由行政長官公署公布廢娼令,但為了維持從業人員的生計問題,准許特種酒家以女伺應生名義繼續變相的公娼制。台北市政府於1997年9月6日執行廢娼,也因此讓公娼走上街頭,最後市政府於1999年1月15日公告『緩娼兩年』定案,直到2001年3月16日緩娼期屆滿,從此公娼走入歷史。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仁濟醫院:位於台北市廣州街200、243 號。最早於1866年由板橋林家林維源為救助窮民所創立的機構,日治時期將艋舺育嬰堂、養濟院和萬善堂、回春院、保嬰局合併仁濟醫院。至今仁濟醫院在台北市仍擁有多筆土地房舎出租。時至今日,當時的創立宗旨,期望能莫忘初衷!

「保嬰局」初期救養女棄嬰,後改為救濟貧苦幼童。

「育嬰堂」收容、撫養棄嬰、孤兒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嬰兒。

「回春院」收容、救濟行旅病人。「養濟院」收容孤苦無依老人。

「同善堂」做為來台官商勇客死而無力殯殮之停柩所,後亦嘉後惠於渡台窮民。

台北仁濟院在日治時期是頗具規模的社會慈善救濟機構,救濟及收容對象為當時廢疾、病傷、老衰、幼弱之人民。1922年(大正11年)成立財團法人仁濟醫院於萬華堀江町(今西園路)開設精神療養院,並設置醫療所與監督室,為台灣專業精神病患監護機構之始。在2003年SARS肆虐期間,曾因出現院內感染而被封院數日。(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黃氏宗祠: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65巷3號。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精緻的泥作竹節窗欞及丁字、錢幣造型的紅磚牆。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色彩鮮麗的壁畫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江夏」代表「郡望」,也稱大堂號,是秦漢時代實行郡縣制度後的產物,代表郡中望族;「種德」這兩字則是「自立的堂號」,意為對後世子孫的深切期勉知情。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宗祠正廳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黃氏宗祠原為艋舺富商黃祿嫂的私宅,她是一位女性創業成功的典範。宗祠創建於清道光年間,在清咸豐年間,洋人要在該住宅附近興建茶館洋行,引起群眾公憤,經官方交涉和解了事,而當時艋舺郊商黃龍安,也出面排解這項糾紛,一場官司於是解決,黃祿為了感念這場風波,黃祿遂無條件將家宅中央前後進房屋及土地獻出,永久充作江夏種德堂黃姓大宗祠。「江夏」代表「郡望」,也稱大堂號,是秦漢時代實行郡縣制度後的產物,代表郡中望族;「種德」這兩字則是「自立的堂號」,意為對後世子孫的深切期勉知情。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黃氏宗祠為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坐東向西,家廟前為三叉河流的匯合處「港仔尾」。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早期的旅社採用電影廣告作為招牌,濃烈的懷舊氣息。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洗石子的樓梯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幾何圖形的大理石拼花地磚,呈現出那個年代的建築精工,如今看來盡是美。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迷宮般的狹窄小巷,會通往哪裡呢?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萬華的摸乳巷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華西街的摸乳巷原來是通往華西街觀光夜市的小巷,如果是獨自前來,根本不會也不敢隨意的走進小巷弄,也因為參加圓環文化工作室舉辦由西京所導覽的艋舺巡禮的活動,才有的小小新發現。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暗黑的窄巷,紅燈籠高掛,指引背包客前往古山園旅社,卸下行囊。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廣州街、康定路交接的區域,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剝皮寮」的地名來源有二說,根據《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剝獸皮而得名。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而台灣日治時期(光復前)實行「市區改正」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拉直,自台灣清領時期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1895(清光緒21年,永清元年)527日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剝皮寮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從日治時代後期乃至於1945(昭和20)1025日之後,都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混合著閩南式及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被完整保留。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8月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對於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TR』英文字代表由台灣煉瓦公司所生產的紅磚。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剝皮寮的二層紅磚街屋羅列在康定路上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青草巷:位於西昌街224巷,因青翠的藥草而聞名,巷道內約有十多家藥草店聚集,各式中藥青草材料琳瑯滿目,可說是萬華地區最專業的巷道。該巷的形成,是因艋舺開墾之初,流行疾病多,合格的中醫少,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的主要機構。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走進青草巷,濃郁的芳草香充滿在狹小的巷弄間,似乎身心也被療癒了。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藥草的來源以臺灣本地的藥草為主,種類多達百種,青草用途十分廣泛,可內服,也可外敷。例如夏天煮成青草茶清涼退火,亦可購買青草茶、苦茶、半支蓮茶等具有清涼消暑功效的茶包,自行煎煮飲用、或者跌打損傷、生瘡流膿時用來外敷的草藥。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琳琅滿目的曬乾草藥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艋舺隘門:早年在艋舺的泉州人為了生存,而設有二個隘門,一個在貴陽街和西昌街的交會處,現已拆除,隘門上面還建座祀奉玄天上帝鎮守;另一座位於廣州街223巷口的隘門,上面有一棟小閣樓,為現在僅存的隘門,在200年前卻是守護艋舺治安的前哨,門樓上奉祀著福德正神,這個隘門是嘉慶年間建造,原先以磚、石砌成,再配合艋舺第一富商張德寶自建的槍櫃來防範敵人,日夜並有隘丁看守,在緊急時關上隘門便滴水不漏,這個關卡對當代的村里治安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古山園旅社的浴室,小橢圓形拼貼的浴缸如今難得一見。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旅社內部的陳設,看看那黃花被不是豆乾摺法,那是古山園旅社的特色賣點之一:何仙姑所摺出的42變招式,你覺得看起來像什麼?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古山園旅社內部的裝潢更具有早期旅館的濃濃古味,白色的木窗框、洗石子的樓梯。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洗石子的樓梯手扶牆及柱頭,轉折修飾成弧線的柔美,都可以看出即使是家居的小地方也呈現那個年代的建築美感。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欣賞古山園旅社之寶的何仙姑表演摺棉被42變,信手拈來可以摺出玫瑰、鬱金香、仙桃、大腿,還有18禁的圖形,動作流暢令人嘆為觀止。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18禁?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若是想體會舊時旅社、艋舺的下街風情的底蘊,不妨來古山園旅社住上一晚,令人會有穿越時空的感受。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民國53年開業的旅社,是繁華的台北市僅存的當代旅館型貌,從外觀、大門、拉式窗框、冷氣套房的廣告、幾何圖形的大理石拼花地磚、小橢圓形貼的浴缸、洗石子的樓梯,古樸的風格在現代化的城市意象更突顯其特色,吸引不少背包客的入住。

古山園旅社電話02-23067408(諧音我腮您娘氣死您爸)不喜者勿唸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阿嬤猜甜湯:位於華西街夜市的尾端,1965年在華西街擺攤設店,保留萬華的古早甜食味。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阿嬤猜甜湯主打湯圓、花生湯、米糕粥。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阿嬷是鎮店之寶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青山宮: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位於貴陽街2218號,肇建於清文宗咸豐6年(1856年)的民間信仰道教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青山王壽誕日都有隆重祭典,萬華全區震動,俗稱「十月二二」、「艋舺大拜拜」。

建築本身因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內政部於1985年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有上百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也在2010年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保存。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貴陽街的巴洛克建築形式醫院,是否會安在?還是不久之後就被都更?那個美感年代建築體將消失於都更的洪流裡,令人惋惜的歷史。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在地口味的老艋舺鹹粥店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成排的紅磚屋待價而沽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市被遺忘的傳統技藝產業『繡莊』,南新繡莊:創立超過一甲子的,目前是婆媳一起打拼,持續家族品牌。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長壽號茶桌仔店:位於廣州街161號的店面在戰後一分為二,分別經營長壽號茶桌仔店以及切仔麵店。

 

茶桌仔店的經營者為陳長壽,因此店名也以「長壽」為名。是剝皮寮有名的傳統茶桌仔店。長壽號自民國40幾年開始經營,在店主辭世之後,店面由他的妻子、媳婦接手經營。店屋前別具特色的三拱牌樓面,以及茶客們飲茶聊天的情景,都是剝皮寮獨具特色的景致。民國八十八年剝皮寮拆遷之後,遷移到南寧路繼續經營。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茶桌仔店主要提供茶飲以及花生、糕餅等點心。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店裡一直是各方茶客的集會所在,生意不錯。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茶桌仔店讓許多阿公、阿伯不辭辛苦大老遠的來這裡交關,喝茶、開講、唱歌的打發時間。

【台北】艋舺采風巡禮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