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台東蘭嶼】環島一周&橫貫公路(下)鋼盔岩、龍頭岩、橫貫公路、野銀部落傳統屋、蘭恩文物館地下屋
2016.06.19
爬山都會摸一下基石
遊海邊、離島看過基線牌嗎?
不論是島或礁
要走遍二十多個似乎不容易呀!
野銀部落—鋼盔岩—蘭嶼貯存場—龍頭岩—蘭嶼國小—橫貫公路—俯瞰東清灣—野銀部落傳統屋—八代灣—蘭恩文物館地下屋—蘭嶼機場—椰油村
原本計劃書的行程是早上離開蘭嶼
如此我的蘭嶼行只是單調的爬山而已
船公司通知改為下午的船班
環島一周不將是再來的訂單
接著期待今晨的日出
深夜不小的陣雨
讓晨光退縮不見客
晴時多雲偶陣雨的蘭嶼
祈求賜予立體的天空
陽光映照的藍海
雨停了
順時鐘環島一周
加碼橫貫公路
海風吹散了熱氣
輕盈的看山看海
多山多雨人之島
所以是不缺水的離島
鋼盔岩:
又稱帽子岩,
位在蘭嶼的東南方大森北山腳下,
是在約3.3百萬年前蘭嶼第二期火山活動的產物,以大森山為噴發中心。
象鼻岩與鋼盔岩海岸是蘭嶼極少數沒有裙礁圍繞的海岸線,
沿線因安山岩型態特徵而得到象鼻岩、睡獅岩、鋼盔岩等稱號,
其中著名的鋼盔岩則屬於平衡岩的景觀,
是由西側大森北山所滑落的巨大火山角礫岩與沿岸安山岩接觸而成;
向南、北延伸方向仍可看見裙礁環繞。
(引用資料:台灣地景保育網)
遠望小蘭嶼
同行的隊友帶來反核布旗,大家都這樣拍,我也跟拍。
龍頭岩:
位於大森山東南方,
形狀酷似一隻傳說中的出海蛟龍頭形,
遠望口、角、鬚俱全,向天空張牙舞爪,氣勢懾人。
夕陽西下在泛紅的彩霞襯托下,
有如火龍般氣勢凌人,更顯威武雄壯,
是蘭嶼具代表性的景觀。
龍頭岩的形成是隆起的大型珊瑚礁岩,
在大自然的海蝕風化下,漸漸形成現在的樣貌。
達悟族人稱龍頭岩為ji-mazicing,
意為岩石鋒利不規則,形成坑坑洞洞的岩壁。
龍頭岩附近海域為蘭嶼人重要豐富的漁場。
龍頭岩上的野放山羊,牠們曬太陽可以靜止不動很久。
蠻壯觀的龍頭岩
你們都不怕曬黑曬傷呀!
要不要將中華民國領海基點的收集成為嗜好?
中華民國領海基點解說圖
中華民國領海基線是由中華民國政府所劃定的領海基線。
《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其領海基線範圍包括:台灣島,澎湖群島、釣魚台群島、東沙群島及中沙群島等島嶼,而金門和馬祖則「留白」處理,沒有被包涵在內。
依《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海基線之劃定,採用以直線基線為原則,正常基線為例外之混合基線法。
領海基線:測算領海寬度之線。
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規定,沿海國可採直線基線、正常基線或群島基線等不同方式劃定該國之領海基線。
目前收集到的領海基點解說圖
基點編號 |
基點名稱 |
地理坐標(WGS84坐標系統) |
迄點編號 |
基線種類 |
T2 |
棉花嶼 |
25°29′01.87″N 122°06′32.79″E |
T3 |
直線基線 |
T16 |
小蘭嶼1 |
21°56′18.23″N 121°36′48.45″E |
T17 |
直線基線 |
T17 |
小蘭嶼2 |
21°56′58.88″N 121°37′02.34″E |
T18 |
直線基線 |
直線基線(Straight baseline):
「公約」第7條規定,在海岸線極為曲折的地方,或者如果緊接海岸有一系列島嶼,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的劃定可採連接各適當點的直線基線法,因此,採直線基線法劃定領海基線時,須公布領海基點之地理坐標。
正常基線(Normal baseline):
「公約」第5條規定,除本公約另有規定外,測算領海寬度的正常基線是沿海國官方承認的大比例尺海圖所標明的沿岸低潮線。
(引用資料: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
中華民國領海基點—棉花嶼(2015.04.18北方三島)
小蘭嶼(達悟語:Jimagaod)
位處西太平洋,位於蘭嶼的東南方,是一座火山島。
小蘭嶼位於蘭嶼東南方,大約三浬左右航程,
當地達悟族人稱為神秘島。
小蘭嶼面積為1.75平方公里,環島全長約4.3公里,
海岸多為懸崖分布,至今無人居住。
小蘭嶼之西南海域有暗礁,名為高台石。
小蘭嶼主要由含黑雲母之角閃石安山岩熔岩流及火山碎屑岩所組成,
熔岩堆積於島嶼的四個角落,為全島較高的地區,
東南角高175公尺的小紅頭嶼山,為小蘭嶼的最高峰,
島嶼中央為火山噴發口形成的窪地,
呈現出外形良好的火山陷落口地形。
海岸多為懸崖分布,而碎裂的安山岩,
在經過海水的磨蝕及氧化而形成赤紅色及黑色礫石灘,
是小蘭嶼海岸的一大特色。
小蘭嶼:
當地人稱為ji-teiwan,為神秘島之意;
另一名稱為ji-magawed。
小蘭嶼是達悟人非常重要的漁場,海域暗流多水流又急,
到小蘭嶼捕魚是艱鉅神聖的事,有如爬山採荖藤一樣的辛苦。
傳說若女性不顧禁忌到該島,
將招來狂風暴雨、氣候變天的風險,
故目前為止女性登陸「小蘭嶼」被列為嚴重禁忌。
蘭嶼島與小蘭嶼之間海流湍急,
來去之間有固定的路線,傳統飛魚祭期間禁止到小蘭嶼島。
目前小蘭嶼尚無人居住,
軍方將此地作為試射飛彈的靶場,島上有許多彈殼或未爆彈。
小蘭嶼島上怪石嶙峋,地形險惡,
前往小蘭嶼必須由當地嚮導帶領。
蘭嶼國小
蘭嶼意象的馬賽克牆
蘭嶼國小位於紅頭村
蘭嶼橫貫公路,
即東81線,
連結紅頭部落與野銀部落,
全長約4公里。
橫貫公路出野銀部落可以俯瞰東清灣
橫貫公路出野銀部落迎面的大森北山,
山巒綿延,
海岸線流暢簡潔線條形成一幅優美的綠山碧海景致。
狂妄 & 靜謐
橫貫公路出野銀部落可以俯瞰東清灣
蔚藍海岸東清灣
橫貫公路上俯瞰野銀舊部落
野銀舊部落位於蘭嶼東部,
鄰近東清灣,為達悟族保存最完整的傳統聚落。
在這裡可以體驗達悟族人極具智慧的部落傳統建築藝術,
以及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
雕刻精緻美麗的拼板舟、半穴居的傳統住屋與穿著丁字褲的男子,
構成最經典的蘭嶼風情。
「野銀」達悟族稱之為Ivalino,
指的是馬鞍藤。
相傳,野銀的祖先本來是菲律賓巴丹島人,
他與同伴六人渡海來到蘭嶼,並在當地與紅頭部落的寡婦結婚。
婚後,寡婦拋棄原本所生的兩個小孩,
隨夫返回巴丹島,生下兩子。
不久,島上竟然發生飢荒,迫於無奈,只好再度舉家遷回蘭嶼,
原本想投靠岳父家,卻被岳父趕了出來。
夫妻倆帶著小孩漂泊無依、無家可歸,
只好來到當時還無人居住的東南海岸,
在荒野中建立了今日的野銀部落。
蘭嶼傳統住屋,
是因應酷熱而多風的氣候所發展出來的居住方式,
特色為半穴居,
一般來說包括地下主屋、工作房和涼台三個部分。
主屋又稱為「地下屋」,築在低於地面1至2公尺深的地穴,
冬暖夏涼、隔熱效果佳,加上能躲避颱風、東北季風及地震,
讓野銀部落老人眷戀不已,不願將其改建成國民住宅,
因而讓傳統建築得以保留,成為地下屋保存最完整的部落。
參觀舊部落的同時,可能必須注意的事情,
那就是傳統地下屋建築,至今仍有老人居住於其中,
不太能接受私自拜訪和擅自拍照,
最好是在參觀的前一晚入住野銀部落附近的民宿,
由野銀部落的人親自帶領參觀自己家裡的地下屋。
會有這樣嚴格的限制,
是因為達悟族人長幼輩分倫理劃分得相當清楚,
即便是當地族人,沒有經過允許擅自闖入,一樣會被老人驅趕出來。
這點要格外小心,旅遊的同時,也請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喔!
大森北山下的半穴居
橫貫公路西段出口俯瞰紅頭部落
八代灣,
浮雲碧海飄,烈日海風吹,
耳畔揚起巴薩諾瓦(Bossa Nova)的曲風,
慵懶甜美,
濃烈的南島夏季序曲。
八代灣潔白的沙灘
紅頭部落:
I-MOWROD意指成群集聚的部落,
傳統的地界是自現在的核廢廠至紅頭溪,與漁人部落為鄰。
位在部落之中的八代灣為飛魚文化的發源地,
每年紅頭部落為島上第一個舉行招魚祭的地方。
部落灘頭是重要的祭儀場所,
八代灣及小蘭嶼是主要海洋漁獵的活動範圍。
青青草原為居民傳統耕作地,因人口外流不再耕作,
成為遊客觀賞日落的最佳去處。
在紅頭部落裡,可見到過去的軍事用地,
如蘭嶼指揮部、崗哨、稻鄉新村及中正公園等歷史遺址,
餐飲、住宿、醫療、金融機構也都在此,
台電核能廢料貯存場位在部落傳統領域界線的尾端。
蘭恩文化園區:
由「蘭嶼文物館」及「雅美傳統建築展示」組成。
館藏有關雅美傳統工藝、器具、服飾等文化特色之物;
雅美傳統建築展示:有地下屋(主屋)、工作房(高屋)、涼亭與船屋。
提供一個了解雅美傳統建築的地方,並且保留雅美建築特色之美。
開放時間:上午8:30至下午4:00,
星期三公休。
觀光季節(3/1-10/31)及農曆過年期間皆開放參觀,
門票 $50元/人。
(引用資料:財團法人基督教蘭恩文教基金會)
地下屋(主屋)
蘭嶼舊燈塔位於開元港碼頭旁,
有階梯可抵達,已廢棄,
圓形的雙層白色塔身,很難會去忽視它。
15:20恆星號駛出開元港時,天空正飄下離別的淚珠。
離情依依再看一眼紅頭岩
短暫的蘭嶼三日行,
天空飄下離別的淚雨,
才知心遺留在蘭嶼,
有人說愛上蘭嶼,
我終於懂妳的愛。
西邊飄雨東邊晴
巨大貨輪
海上彩虹
恆春半島已浮在海面上了
這是七星岩嗎?瞎猜!
國境之南—台灣最南端。
鵝鑾鼻燈塔
大尖山
墾丁夕色有看頭,可惜要去吃晚餐了。
霓與虹
後記:
中華民國第一批臨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
區域 |
基點編號 |
基點名稱 |
地理坐標(WGS84坐標系統) |
迄點編號 |
基線種類 |
臺灣本島及 附屬島嶼 |
T1 |
三貂角 |
25°00′29.83″N 122°00′27.97″E |
T2 |
直線基線 |
T2 |
棉花嶼 |
25°29′01.87″N 122°06′32.79″E |
T3 |
直線基線 |
|
T3 |
彭佳嶼1 |
25°37′47.51″N 122°05′09.69″E |
T4 |
正常基線 |
|
T4 |
彭佳嶼2 |
25°37′57.44″N 122°04′24.24″E |
T5 |
直線基線 |
|
T5 |
麟山鼻 |
25°17′29.23″N 121°30′33.94″E |
T6 |
直線基線 |
|
T6 |
大堀溪 |
25°04′05.59″N 121°05′53.57″E |
T7 |
直線基線 |
|
T7 |
大潭 |
25°01′57.38″N 121°01′58.49″E |
T8 |
直線基線 |
|
T8 |
翁公石 |
23°47′15.19″N 119°32′27.41″E |
T9 |
直線基線 |
|
T9 |
花嶼1 |
23°24′42.82″N 119°19′06.84″E |
T10 |
直線基線 |
|
T10 |
花嶼3 |
23°24′12.56″N 119°18′52.12″E |
T11 |
直線基線 |
|
T11 |
花嶼2 |
23°23′57.43″N 119°18′49.10″E |
T12 |
直線基線 |
|
T12 |
貓嶼 |
23°19′28.91″N 119°19′06.03″E |
T13 |
直線基線 |
|
T13 |
七美嶼 |
23°11′35.80″N 119°24′58.10″E |
T14 |
直線基線 |
|
T14 |
琉球嶼 |
22°19′25.73″N 120°21′13.13″E |
T15 |
直線基線 |
|
T15 |
七星岩 |
21°45′22.76″N 120°49′35.09″E |
T16 |
直線基線 |
|
T16 |
小蘭嶼1 |
21°56′18.23″N 121°36′48.45″E |
T17 |
直線基線 |
|
T17 |
小蘭嶼2 |
21°56′58.88″N 121°37′02.34″E |
T18 |
直線基線 |
|
T18 |
飛岩 |
22°41′07.53″N 121°31′21.17″E |
T19 |
直線基線 |
|
T19 |
石梯鼻 |
23°28′59.92″N 121°30′59.79″E |
T20 |
直線基線 |
|
T20 |
烏石鼻 |
24°28′49.82″N 121°51′43.71″E |
T21 |
直線基線 |
|
T21 |
米島 |
24°35′57.69″N 121°54′11.25″E |
T22 |
直線基線 |
|
T22 |
龜頭岸 |
24°50′22.24″N 121°57′52.78″E |
T1 |
直線基線 |
|
|
- |
釣魚臺列嶼 |
- |
- |
正常基線 |
東沙群島 |
D1 |
西北角 |
20°46′03.92″N 116°45′55.79″E |
D2 |
直線基線 |
D2 |
東沙北角 |
20°44′03.93″N 116°42′36.58″E |
D3 |
正常基線 |
|
D3 |
東沙南角 |
20°41′55.20″N 116°41′46.77″E |
D4 |
直線基線 |
|
D4 |
西南角 |
20°35′41.12″N 116°45′16.75″E |
D1 |
正常基線 |
|
中沙群島 |
- |
民主礁 |
- |
- |
正常基線 |
南沙群島 |
|
|
在中華民國傳統11段線內之南沙群島全部島礁均為中華民國領土,其領海基線採直線基線及正常基線混合基線法劃定,有關基點名稱、地理坐標及海圖另案公告。 |
|
|
交通資訊:
蘭色大門 https://travel.lanyu.info/trip-info/traffic
延伸閱讀:2016年【台東蘭嶼】蘭嶼氣象站、青青草原、南岬角
2016年【台東蘭嶼】環島一周(上)蘭嶼燈塔、鰭尾山、五孔洞、玉女岩、雙獅岩—軍艦岩、情人洞、東清灣
引用資料:台東縣觀光旅遊網、台灣地景保育網、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