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台東蘭嶼】蘭嶼氣象站、青青草原、南岬角
2016.06.17
12:30墾丁後壁湖(金星伍號)—15:40蘭嶼開元港
—椰油村民宿(蘭嶼高中附近)—東81鄉道(蘭嶼中橫公路)
—蘭嶼氣象站—青青草原—老人岩&鯨魚岩
—南岬角(58M,三等三角點No.1108)—虎頭坡
乘著金星伍號
海上遙望恆春半島
曾經走過的墾丁橫斷
另一種看見臺灣的視野
穿越黑潮暖流
航向蘭花之島
墾丁後壁湖
核三廠就在旁邊
大尖石山:
墾丁的大霸尖山,無基石, 319M。
大山母山:
海拔325M,
是墾丁半島的第一高山,
台灣最南端的一等三角點,
基石立在天文點孔中,一旁另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墾丁地區絕佳的展望點。
海上遙望墾丁橫斷路
雪白如棉絮的立體雲,橫向寬廣的山體,海上看見墾丁半島。
大山母山&小尖石山
小尖石山對望大尖石山
海上望山,橫向的延展,立體的恆春半島,湛藍的恆春半島。
墾丁橫斷的三座山:大山母山、小尖石山、大尖石山。
蘭花之島浮上海平面
相愛山:
蘭嶼第二高峰相愛山,海拔511M。
蘭嶼西北角的紅頭岩以狀似人頭側面而得名,
早期蘭嶼被稱為「紅頭嶼」,
傳說當盛夏日落西沉時,
自臺東遠眺蘭嶼島可望見泛紅的霞邊映著紅頭岩,
彷彿是趴在海上的紅色頭顱,故稱為紅頭嶼。
達悟族人稱此岩為Ji-yakmeiso Rsorian,
形容其岩壁造型如流水般地橫流在高聳的岩壁上。
(台東縣觀光旅遊網)
舊燈塔
蘭嶼橫貫公路:
全長3.5公里,
東起野銀部落,西止紅頭村,
是前往蘭嶼氣象站的必經之路。
大森北山
大森北山
蘭嶼氣象站:
氣象局觀測點的最東南端,
可說是監測颱風資料之先鋒,
守護台灣本島,具有颱風預警防範的功能。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蘭嶼氣象站是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的氣象站之一,
前身是臺灣總督府氣象臺紅頭嶼測候所,
位於臺東縣蘭嶼鄉紅頭村2號。
目前氣象站仍保有日治時期的建築,
2005年9月29日臺東縣政府以
「蘭嶼氣象站(紅頭嶼測候所、蘭嶼測候所)」名稱
公告為臺東縣歷史建築。
紅頭嶼測候所的設立乃是為了加強對颱風的觀測,
其建築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左右
以紅頭嶼觀測所廳舍新築工事名義開始動工;
昭和十四年(1939年)11月22日正式公告設立「紅頭嶼測候所」,
於隔年1月開始正式的氣象觀測。
二次大戰期間紅頭嶼測候所遭美軍飛機掃射,
戰後修復並先後更名為「蘭嶼測候所」、「蘭嶼氣象測站」;
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8月改稱「蘭嶼氣象站」,沿用至今日。
(維基百科)
蘭嶼氣象站海拔約324M,
目前氣象站仍保有日治時期的建築,
2005年9月29日臺東縣政府以
「蘭嶼氣象站(紅頭嶼測候所、蘭嶼測候所)」名稱
公告為臺東縣歷史建築。
蘭嶼氣象站的發呆亭展望視野佳
在蘭嶼隨處可見的發呆亭,
處在高溫多雨的地帶,待在室內很悶熱,
發呆亭通風,可躺下舒服的休息睡覺,
也可以坐著發呆讓清風拂面。
蘭嶼氣象站主建築是風力塔與辦公室合一的建築,
另有兩棟宿舍,除屋頂從木構瓦頂改成混擬土平頂外,
大致結構仍為日治時期所建,此外尚有一棟屋頂倒塌的建築。
蘭嶼氣象站位於制高點,地勢高聳又具有360度遼闊視野,
東邊可俯視東清灣和野銀舊部落,
西邊鳥瞰八代灣,
南望連綿的山巒和茂密的山林,
蘭嶼島上幾乎可盡收眼底。
通往氣象站的道路非常陡峭,
上山前首要確保機車的機能完好,還須有膽識及極佳的駕駛技術。
青青草原:
為蘭嶼南端最為寬闊的草原,是一處隆起的珊瑚礁台地,
早期原為居民傳統耕作地,後因人口外流不再耕作;
這裡的土壤富含鐵、鎂等礦物形成紅土,
從而生長出大片深綠淺綠相互交錯的大草原,
此等自然美景,漸漸成為遊客觀景和欣賞日落的好去處。
草原下有個鯨魚洞,
主畏是受到季風吹拂和黑潮侵蝕酷似鯨魚而得名。
「老人岩」上,
是稀有植物「蘭嶼羅漢松」的棲地;
因為生長在頂端而逃過觀光客的摧殘。
南岬角:
標高56公尺, 三等三角點、編號1108號。
八代灣
來到蘭嶼一定要拍到站在石頭或山崖的羊群
虎頭坡看夕陽
禱告山(屁股山)
月亮火星合相
飛魚是蘭嶼的特產
延伸閱讀:2016年【台東蘭嶼】環島一周(上)蘭嶼燈塔、鰭尾山、五孔洞、玉女岩、雙獅岩—軍艦岩、情人洞、東清灣
2016年【台東蘭嶼】環島一周&橫貫公路(下)鋼盔岩、龍頭岩、橫貫公路、野銀部落傳統屋、蘭恩文物館地下屋
引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