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2-1富士山行前負重訓練(上)─靖國神社、北の丸公園、明治神宮
2014.08.03
D2: 07:30靖國神社07:45→07:55北の丸公園08:43→09:40明治神10:40
→11:15東京都廳12:10→12:20午餐:新宿さくら水產定食13:10
→13:20新宿葯妝店14:30→15:40上野不忍池15:45
→15:48上野アメ橫町17:00→18:30東京晴空塔21:20→22:00格蘭皇宮飯店
雖然來到東京三、四次,但是今天所安排的靖國神社、北の丸公園、明治神宮、晴空塔都是未曾去過的景點,依舊是馬不停蹄,領隊緊握分分秒秒,剛吃完早餐就安排到飯店附近的景點─靖國神社餐後散步。
靖國神社對於韓國及強國是很敏感的地方,而我對靖國神社的認識則是日本氣象廳在觀察東京的春櫻花開是以「靖國神社」的三株標本櫻為對象。
北の丸公園是賞櫻名所,夏天來到這裡只見綠意盎然的都會公園。
秋天的明治神宮是最美的季節〈我覺得〉,鵝絨黃的銀杏行道樹,從代代木到原宿站蘊染秋黃的色彩,我還沒機會來看看鵝絨黃的神宮外苑行道樹,因為這是日本偶像劇讓我忘不了的秋天顏色,這次夏天來到這裡,只見夏綠,但一定要來這裡抱抱日本最大的原木鳥居,鳥居的原木是來自臺灣丹大山,樹齡約1,500年的扁柏,靠近鳥居都還能聞到扁柏的木質香氣。
東京都廳舍高樓林立,現代感十足,登上45樓202M的展望室(免費參觀),俯瞰東京全景,晴空下還可見富士山,可惜今日朦朦的僅隱約看見山型線。
下午在新宿購買藥妝品,今天不買就難有機會也沒有如此便宜的價格了,於是卯足勁一盒又一盒的戰利品放入籃子裡。
接著經過上野公園,以前來上野公園耳裡所聽的盡是強國人的口音,這次彷彿沒聽到幾句,接著經過不忍池,幾年前來上野公園曾想找偶像劇的場景,但上野公園太大,都忘了是來不及還是找不到,今天剛好經過,親臨不忍池的真的很大,荷葉田田擠滿不忍池,卻不見盛開的荷花,僅有幾朵的含苞粉蓮點綴在綠葉裡。
因為要購買爬山的行動糧,專程來到上野アメ橫町的二木菓子大採購,雷霆巧克力、甘貝糖、米果、糖果……應有盡有,不怕你搬,只怕你搬不動。
因為買的太火熱而錯過去台場的船班,只能引恨放棄台場(台場已經去過恨不大),領隊把握時間一定要去今日的最後一個景點,也是東京2012年才開幕的新點,東京晴空塔去參觀過的山友應該不多吧!但是沒有預定就要耐心的等候排隊買票,我們還負重下午採買的戰利品在排隊等待,第一展望台天望甲板,高度350M,第二展望台天望迴廊,高度450M,排隊買票、排隊等電梯消磨了不少時間,不過當夜幕低垂時分,眼下的東京都萬家燈火閃耀動人,彷彿是地面的星空閃耀,無需抬頭仰望。
領隊用心良苦,凡是沒去過、想去的景點,都盡量安排達成,想讓大家有不虛此行的難忘回憶,所以今日的行程滿檔,外加購物後的負重訓練,擁有體力與耐力這個旅程就能遊刃有餘,我的雙腿快不行了。
靖國神社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坂的一座神社,奉明治天皇之諭而建。
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大多數是在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及太平洋戰爭(1941-1945)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三萬名台灣高砂義勇軍等日本兵。
自明治天皇開始,靖國神社成為日本天皇唯一鞠躬的對象。
1978年之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甲級戰犯入祠靖國神社引起的爭議,昭和天皇不再參拜此神社,後繼的現任天皇明仁也未參拜。
雖然靖國神社會被用於祭祀甲級戰犯,但並不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靈位,事實上靖國神社沒有設置靈位,只有名冊。
甲級戰犯的靈位和骨灰安置於殉國七士廟中。
兵部大撫(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 大村益次郎雕像:
據說是日本的第一座西洋式銅像,他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推動軍隊西洋化的功臣,日本近代軍制的首創者。
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開始供奉在包括甲午戰爭(1894-1895年)、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戰爭中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日本全國其他神社都由內務省管理,唯獨靖國神社由軍方管理。
日本1945年8月15日戰敗後,統治日本的聯合國佔領軍總司令部曾準備廢除靖國神社,為此靖國神社舉行了「臨時大招魂祭」,把許多未死的人也一同祭祀。但該神社改組為宗教法人才得以倖存。日本的戰後和平憲法第20條説明要政教分離,國家不可以介入任何宗教事務,因此靖國神社變成了一個非政府的宗教機構。
靖國神社的主祭神是在戊辰戰爭、佐賀之亂、西南戰爭等日本國內戰爭和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對外戰爭中「為守護國家而犧牲」的246萬6千餘人的靈魂,神社方面稱之為「靖國大神」。
靖國神社供奉的人士包含維新志士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坂本龍馬。
神社內供奉死者近二百五十萬,故並沒有骨灰或牌位,而只是將死者的姓名和資料記錄在《霊璽簿》(舊稱《祭神簿》)之上。
死者的靈魂計算單位為「柱」,作為祭神的死者在姓名後加上「命」字尊稱,如「山本五十六命」。
每年的8月15日,即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終戰紀念日」的時候,很多日本國民都會去靖國神社紀念戰死的親友。而且參與過「大東亞戰爭」的退伍軍人也在這一天穿上軍服去紀念戰死的同僚。
這個宗教機構的爭議升溫的原因是由於日本政府的官員,包括總理大臣和其他國務大臣在內的內閣成員,在極具象徵意義的「終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因為有些日本高級官員參拜供奉戰犯的神社,被如中國與韓國等一些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認為是“日本對過去侵略戰爭的肯定態度“而表示抗議。(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北の丸公園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北之丸公園的國民公園。
如其名位於江戶城北の丸的範圍。公園有大量舊江戶城遺跡(如田安門、清水門等重要文化財產),與皇居外苑和日比谷公園並稱為都會的綠洲。
現在的田安門是建於寛永13年(1636年),也是現存舊江戸城建築遺跡中最古老的。
北の丸公園裡還有科學技術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日本武道館。
北の丸公園是都心的賞櫻名所,昭和30年開始植栽,現在約330株的染井吉野櫻。
最初為太田道灌建築江戶城時,祭祀關東守護神(舊田安明神)的築土神社舊址,之後在德川家康入府時,本地為關東代官內藤清成的屋敷所在地,因而稱為「代官町」。
後來為德川忠長與德川綱重屋敷地,和德川氏御三卿田安德川家與清水德川家上屋敷用地,敷地內有倉庫用地、植池御用地、馬場等設施。
維新後,明治政府在此設置近衛師團營地(現在的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工藝館改建自近衛師團司令部)。
戰後,1946年(昭和21年)東京特別都市計劃決定整備皇居周邊的綠地,拆除舊近衛連隊等多項建物。1963年(昭和38年),建設省整修此地為森林公園,1967年(昭和42年)實施住居表示改稱為「北之丸公園」。1969年(昭和44年)昭和天皇為慶祝六十大壽開園。之後由厚生省管理,現在為環境省管理的國民公園。(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交通:東京地下鐵東西線竹橋站 徒步5分鐘,東京地下鐵半藏門線或都營地下鐵新宿線九段下站 徒步5分。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日本皇族,曾赴普魯士留學,任中將近衛師團長。
乙未戰爭攻臺時疑染霍亂而死亡於台南或新竹牛埔山,台灣日治時期50年間,能久親王被日本人神格化,台灣神社(現地址為圓山大飯店)更以能久親王為主祀的神祇。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史蹟,原先以台灣神社、台南神社、澳底征台紀念碑為主。1930年代後,官方甚至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台駐足之大小場所,俱興建紀念碑以為尊敬。(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銀杏
有型的建築–昭和館
原宿駅是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山手線的鐵路車站,位於日本東京都澀谷區。
原宿車站於1906年(明治39年)10月30日啟用,當時位於較接近代代木站的地方。而其站舍在大正13年竣工,為木造建築,是東京都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木建車站建築物,第二最悠久的為國立站。
在原宿車站與代代木站間設有一個特別月台,供日本皇室人員等專用列車使用,俗稱為「宮廷月台」。(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明治神宮位在東京都澀谷區,地處東京市中心,佔地70公頃,緊挨著新宿商業區,占據了從代代木到原宿站之間的整片地帶,是東京市中心除了皇居之外最大的一塊綠地。
明治神宮於1920年11月1日啟用,是供奉明治天皇(於1912年過世)和昭憲皇太后(於1914年過世)靈位的地方。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神社。
神宮前南北參道交會之處的大鳥居(日式牌樓),是日本最大的木製鳥居;高12公尺,兩柱間距9.1公尺,柱徑1.2公尺,屬於「明神鳥居」的型式。
原始的鳥居在1966年(昭和41年)因遭雷擊而損壞,現存的鳥居則是在1975年(昭和50年)間向台灣的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現林班道商圈)採購丹大山樹齡1500年的扁柏,依照1920年(大正9年)的形制與寸法重建而成。
每年新曆的除夕,日本民眾會前往各地的神社準備新年的參拜;新年的第一次參拜稱為初詣;明治神宮則是東京地區初詣最熱門的地點。(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在明治時期日本經過改革,生產力極大發展,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擠身到國際列強之中,日本政府對明治神宮的修建非常投入,從全國各地和朝鮮、台灣運來365種12萬株樹木種植其中(經1970年調查,因為有的種類不適應東京氣候而死亡,目前的數目為247種共17萬株)。
明治神宮為東京都心除了皇居之外最大的一塊綠地